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感觉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 那些爱打断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中受挫,所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就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1、不断地调整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机制,达到一种良性的认同,找准自我的角色,从而逐渐摒弃自我型的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学会平等互动的交流;
2、当要打断别人时,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并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资源,获得人际双赢”。
总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起初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
加拿大心理学研究发现爱发火的人易焦虑
近日,加拿大肯高迪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愤怒的情绪会加重广泛性焦虑症的表现。
研究者招募了名志愿者,对能引发愤怒感的场景和他们的广泛性焦虑症表现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发现,在表现出明显焦虑症状的名志愿者中,他们的愤怒感与焦虑感之间存在关联。心理学家解释,当事件尚不明朗时,焦虑感强的人总会习惯性地预期最坏的结局,从而更容易产生愤怒。因此,愤怒和广泛性焦虑症很可能是偏激型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存在过度和难以控制的担忧,如预料到灾难即将发生,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金钱和人际关系,这种心理障碍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学家建议,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不仅要接受心理疗法,更应学会化解愤怒感。
说话过多也可能是抑郁症
于先生是一位很善侃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有他在,气氛肯定热闹。即使有人试图打断,他也还是会一直不停的说下去,一会儿不说话就憋得难受。很多朋友都吃过他的苦头,他常常会在大半夜给朋友们打电话聊天。不久前,于先生被诊断为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吃惊。通常我们认为抑郁症的表现是孤僻、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像于先生这样一个爱说话的人怎么也会得抑郁症呢?
心理学家发现:像于先生这样话太多也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反映。过分爱说话的人往往由于内心焦虑,需要通过不断说话来释放,这些人身边的亲友常这样反映:“跟他聊天光听他说话,听得我都烦了。”这也反映了这类人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说话可以被称为“口腔攻击”,就是通过说话来表达攻击性,把自己的内心压力倾倒给别人,一旦别人不接受或暂时失去发泄对象,他们的压力就会积攒起来,给自己造成伤害。
这样的抑郁症,经常会伴有言语攻击或暴力行为,并且越抑郁越激烈,对他人有一定的伤害性。另一方面,他们的抑郁一般不会特别重,因为他们能够发泄出来,让别人代替他们承担。这样,他们的内心就有了出口,使抑郁情绪得以减轻,而非像一般抑郁症那样只知道自己“咽苦水”。
当你遇到以上心理困扰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包括婚姻心理咨询(婚外恋、夫妻关系、情感困惑、失恋等),青少年心理咨询(早恋、青春期、厌学、网瘾、离家出走、孩子不听话等),家庭心理咨询(婆媳关系、家庭教育等),亲子育儿,情绪管理(抑郁、焦虑、产后抑郁、强迫、社交恐惧等)。
温馨提示: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之根本,严重者医院治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但是网络内容局限性很强,也许您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医院就诊。如果您有更多健康问题,欢迎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权威专家的帮助,也可以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的信息!
医院和您一起携手走向健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