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人都有:
张先生,40多岁,最近时不时会感到心悸、胸闷,晚上也睡得不太好。他怀疑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特别是看到网上一些有关中年人猝死的报道后,总是联想到自己,他整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意外……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困扰都市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们就像一对危害人们心灵的“恶魔姐妹花”,常常会一起出现,而且还戴着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面具”。
?“心脏病”的背后竟藏着焦虑症张先生决定,去心内科做个检查。可结果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心悸的感觉依然在。
张先生不放心,医院,这次他要求医生给他做个彻底的检查,可结果还是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
这下,张先生更焦虑了。医生建议他,去精神科看看。
医院精神心理科申远主任
来到上海市医院精神心理科,申远主任仔细与张先生交谈后发现,张先生所说的“心脏病”其实是因为他患上了焦虑症。
——摘自陈俊珺
其实很多人像张先生一样,看到某些报道,发现某些疾病与自己情况类似,就会不断的怀疑自己是否患病,如果没有好转或得到解释,疑心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不在状态。
申远主任告诉记者,焦虑症的表现往往是五花八门的,除了精神症状,还有可能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一系列躯体症状,最典型的就是不明原因的头痛、心悸、胸闷、血压升高、胃肠功能紊乱(如频繁排便)等。
不少患者出现这些不适时往往会在心内科、神经科或消化科之间来回就医,做各种检查。申远主任提醒,如果反复检查都没有病理性发现,而且躯体不适伴有明显的紧张、担心、失眠,则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从抑郁和抑郁症究竟有多远?抑郁的情绪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在所难免,抑郁和抑郁症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病态,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心理测试
很多年轻人喜欢做一些趣味心理测试
比如“测试你的抑郁症有多严重”、“测试你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等。
申远主任告诉记者,在医学上要诊断焦虑症或抑郁症,确实有自评量表这一方法,但即使是专业的自评量表,其结果也带有的主观性,只能作为参考。
事实上,绝大多数在网上流传的趣味心理测试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在医学上要诊断焦虑症或抑郁症,确实有自评量表这一方法,但即使要想衡量自己是否需要去医疗机构寻求帮助,不妨看看是否符合以下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近两周内1大部分时间感觉不到愉快,情绪低落,对什么事似乎都提不起兴趣。2同时有失眠、疲乏、食欲减低,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工作、学习或生活。3上述情况伴有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比如胃痛、背痛、消化功能紊乱等,经过各种检查未发现存在器质性疾病。
出现上述情况两周以上,就应该尽快去精神科就诊。
相对抑郁而已,焦虑偏爱一种人格特质,即凡事要求完美,对自我要求严格、对未来持续的担心和紧张。“完美主义”的人大多都有焦虑的潜质,但不代表就真的患上了焦虑症。
相反,在应激情况下适度的焦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焦虑过于严重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坐立不安、甚至出现上述心悸、胸闷、头痛等躯体症状,就应该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也可以请医生进行专业评判是否患上了焦虑症。
?远离抑郁不能只靠自我调节不少被抑郁症、焦虑症困扰的人都会选择自己扛着而不愿意就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担心医生一旦开药,药物治疗会产生依赖性或者有副作用。
强调申远主任强调,抑郁症就是一种常见疾病,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当然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治疗。不要盲目地认为单纯地通过自我调节、加强运动或者中医中药等就能够摆脱抑郁。
■
药物治疗是抗抑郁治疗的基础,在充分抗抑郁剂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和适当运动,才是科学的治疗方法。抗抑郁剂治疗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般首次治疗需服药6到9个月左右,所以常常给大家留下“有依赖性”的错觉。不能因噎废食地怕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抗抑郁治疗。
另一方面,不少患者服药数月后,自觉已经完全恢复就擅自停药而未完成治疗疗程,这种做法会增加复发的风险,反而延长总的治疗时间,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是否真有其病,首先要客观的看待自己身体,其次咨询专业医师,盲目的焦虑只会加重身体负担。
延伸阅读:
有一种疾病的症状是自杀——抑郁症
上海十院精神心理科团体心理治疗开幕啦!
再次乘坐飞机,为何耳内出血——医生说再严重一些就要失聪了
乐享生活乐健康,想了解更多专业健康知识,请长按指纹识别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