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某,女,34岁
初诊:年12月25日
主诉:心烦、胆怯、时(欲)哭啼4年。
逐症分析,由博返约
心烦,易生气,烦躁(厥阴升发太过,甲胆);
时胡言乱语,时流泪,时抽搐眩晕辟地不能自己,时心烦哭啼(厥阴中气同时下陷,土不载木,);
发作时想抢别人钱,想害自己小儿,想自杀(寒湿阴霾,厥少阴寒);
乏力,气短,喜叹息(根气、萌芽,肝肺顺接不力);
胆怯,常自觉感觉背后有人跟踪(胆气虚、肝脾不升);
晨起时头晕欲寐(元气亏虚,寒湿阴霾);
面色潮红(虚阳浮越);
纳佳(中气,中土);
口不渴,不欲饮水(己土之气不足);
睡眠差,易惊醒,梦多,生活梦噩梦,常梦见死人,心悸(阳不入阴,君相二火,相火离位);
大便2-3日一解,成形,顺畅(甲胆、阳明降机);
经行身疼痛,有血块,量多,色黑(厥阴冰凝);
不易外感,首发症状为流清涕,打喷嚏(太阴虚寒);
白带量多,色黄(寒湿,湿热);
舌质郁暗(气虚气滞,阳虚),胖大(湿),
苔黄腻(湿,热);
脉沉细,尺弱(元气,阴阳两虚)。
证属:三阴本气不足、厥阴阳明不阖,相火离位,土不载木。
治法:温益元阳,阖厥阴阳明,降甲胆,敛元气,清虚热。
方药:二加龙牡汤合娇芽方。
白芍30、大枣60、炙甘草30、生龙骨30、煅牡蛎30、白薇5、炮附片5磁石30、五味子6、吴茱萸6、赤芍30、桂枝10、忘忧草30
6剂,加水ml,煮沸后文火煮取ml,分3服,一日两次。
按编:二加龙牡汤以白薇配附子,龙骨配牡蛎两组为主药,取附子温导浮阳,守而不走;白薇从阴中泄热,寒热互用,导火泄热,不治阴虚而阴自安。配以龙、牡镇潜摄纳,咸降益阴,合为用阳和阴之法。
《血证论》:此方用甘、枣,从中宫以运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龙、牡温敛,使下焦之火归根。合观其方,以温为正治,以清为反佐。
娇芽方——温煦萌芽。
二诊:年1月2日
服上药后害怕、心烦、易生气、烦躁明显好转40%(甲胆得降,厥阴风木和缓有序升发);
时胡言乱语、时流泪能控制,时抽搐、欲辟地消失(中气增强,肝脾得升,浊阴得降);
乏力,气短,喜叹息(根气、萌芽);
口不渴,不欲饮水(己土之气不足);
晨起头晕欲寐(清阳不升,根气);
胆怯,常自觉背后有人跟踪感(胆气虚,肝脾不升);
不易外感(里气不足);
首发症状:流清涕,打喷嚏(太阴虚寒);
大便2-3日一解,成形,顺畅(阳明降机);
舌质郁暗(阳虚,气虚气滞),胖大(湿);
苔黄腻(湿,热);
脉沉细,尺弱(元气,阴液,肾精不足)
证属:三阴本气不足,厥少二阴虚寒。
治法:疏导三阴寒湿,温煦萌芽,扎阳根。
方药:日不退转方加减。
山药30、茯苓15、泽泻15、牛膝15、白术45、黑顺片15、炙甘草30、生山茱萸30、党参60、吴茱萸6、五味子6、桂枝10、赤芍30、生龙骨30、生牡蛎30、磁石30、忘忧草30、熟地90
6剂,加水ml,煮沸后文火煮取ml,分3服,一日两次。
方中山、苓、泽、阴降浊阴;
大量白术崇土制水,定后天中轴,恢复己土正常湿性,间接制约阳明太过之气,
附、草二者搭配,厚土伏火,温下焦寒冰的同时无燥、热、火之弊,参、萸滋养萌芽达乙癸同源之效,顾护阴液,兼治肝肾之体防厥阴风木横逆。
三阴寒湿方——疏导寒湿气结,温益三阴,扎阳根;
娇芽方——温煦萌芽;
熟地泽泻——填补肾阴,伐肾浊。
熟地山药——黑白安胎散,肺之化源。
三石——固肾摄精,收敛元气,吸纳上下,维系阴阳,加强西方承降之力;
大剂熟地——峻补真阴,合小量肉桂引火
归原,导龙归海,以阴涵阳;
忘忧草——诸花皆散、畅情志,升肝脾,条畅气机又可助肝木之疏散,以达疏土之功。
三诊:年1月18日
心烦、欲哭、烦躁好转60%(厥阴升发和缓有序,甲胆得降,元气中气增强);
时胡言乱语消失,偶欲哭,抽搐眩晕未发作(中气渐复,神明渐清);
仍乏力(萌芽、根气仍不足);
仍气短、喜叹息(肝肺顺接不力);
晨起时头晕(清阳、浊阴);
面色潮红(相火离位);
人多吵闹时眠差,无影响时正常(阴平阳秘);
腰痠困(腰为肾府,肾阴不足);
舌质郁暗,苔黄腻(寒、湿、热、气虚气滞);
脉沉缓(里气不足);
方药:日不退转方加减
山药30、茯苓15、泽泻15、怀牛膝15、白术45、黑顺片15、炙草30、山茱萸33、党参60、吴茱萸5、五味子3、桂枝15、赤芍45、熟地、生半夏30、秫米30、肉桂3(冲)
6剂,加水ml,煮沸后文火煮取ml,分3服,一日两次。
四诊:年1月27日
心烦好转80%,惊吓刺激后偶发作(厥阴);
乱说消失,偶欲哭,抽搐眩晕未发作(中气渐复,神明渐清);
仍乏力(萌芽、根气仍不足);
气短、喜叹息好转(肝肺顺接);
时头晕(浊阴不降);
面潮红(相火)
睡眠佳(阴平阳秘);
证属:厥阴中气不升,元气亏虚。
治法:升提肝脾,降阳明,恢复一气周流圆运动。
方药:三焦气方
生山茱萸60、熟地90、蒸附片15、肉桂15、白术45、黄芪45、柴胡6、升麻6、桔梗6、桂枝10、茯苓30、泽泻15、酒大黄5、五味子15
6剂,加水ml,煮沸后文火煮取ml,分3服,一日两次。
五诊:年2月29日
心烦好转80—90%,不刺激不发作(厥阴);
时乱说、欲哭消失,抽搐眩晕再未发作(中气渐复,神明渐清);
受刺激后心烦(厥阴),
仍乏力(萌芽、根气仍不足);
气短好转,喜叹息消失(肝肺顺接);
时头晕(浊阴不降);
面潮红(相火);
睡眠佳,梦少,噩梦(相火);
四末冰凉(元阳不足);
舌质郁暗,苔黄(寒、湿、热);
脉沉细(里虚);
三焦气方加减
生山茱萸60、熟地、蒸附片15、肉桂15、白术45、黄芪60、柴胡10、升麻10、桔梗10、桂枝15、茯苓30、泽泻15、酒大黄5、五味子15、忘忧草30
6剂,加水ml,煮沸后文火煮取ml,分3服,一日两次。
三焦气方化裁于金匮肾气丸、升陷汤,同时作用于上中下三焦,有恢复“原气之别使””及“气之终始””之效;并能有效解除阳明伏热与真阴不足的相互影响(阳明伏热必耗肾水,真阴匮乏亦势必加重阳明伏热)。
医生简介张金发,男,汉族,中共党员。年6月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学士学位,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对老年人腰腿痛、脾胃病、肝病、肾病、心血管病急重症的救治及内科疑难病例诊治,能应用古中医理论和李可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独特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
温馨提示
本案例用药量特殊,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