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首都医科医院高燕菁药师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上个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科学进步时代。抑郁症的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研究人员收集并解剖了一些抑郁症自杀者的脑部标本,发现大脑内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即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低于常人。由此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寻找抑郁症和这三种神经递质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比如:
血清素会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
多巴胺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去甲肾上腺素是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
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抗抑郁药物是如何研制出来的?
抗抑郁药物就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研制出来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大致就是通过改善大脑中三种神经递质的失衡,改善精神状况。
目前抗抑郁症药物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分成八大类。其中最常用的一类,叫“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简称SSRIS。SSRIS系列药物作用机理是:有效地抑制神经元对血清素的回收,从而保持其浓度。SSRIS系列最著名的是百忧解(氟西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百忧解诞生于美国,被誉为世界药物开发史上一大里程碑。据当时美国报纸报道,许多原本生性胆小或腼腆的病人服药后判若两人,增加了自信心,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一些美国报刊杂志甚至称百忧解为20世纪的“奇迹药”。此外,
NE系列是单一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的,比如瑞波西汀;
DA系列是单一作用于多巴胺的,如安非他酮;
SNRI系列是双重作用于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如文拉法辛;
Nassa系列是针对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血清素的,如米氮平;
SARIs系列双重作用于血清素,如血清素受体拮抗剂/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曲唑酮;
TCAs非选择性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及血清素,如阿米替林、马普替林等;
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
用药的基本原则:足量足疗程
一般来说,西药发挥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可是,抗抑郁药是个例外。
这是因为,抗抑郁药作用于大脑,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旅程。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既需要足够的药量,也需要足够的时间。任何一种抗抑郁症起效,至少需要四到六周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六到八周。这就是“足量足疗程”的由来。
很多患者不知此理,服药三五天后,发现没有效果,就失望而停药;也有的患者坚持服药一段时间,正面效果没有显现,副作用却先期到来。他看不到前景,又难以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中途放弃服药,何其可惜。
因此,无论选用哪种药,都必须用足治疗剂量。不要期待奇迹发生,要咬紧牙关,坚持一直到药物起效。如何选药?
足量足疗程,靠患者坚持;如何选药,以及确定药的组合就需要医生敏锐的判断。
选药的前提是正确诊断,即要准备判断患者疾病的类型。根据他的病情,大概判断出他是哪一种神经递质失衡,以及病情处于什么样的程度。
抑郁症是一种特质性疾病。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变异性,不同的药,药物特点有差别;同一种药,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反应也有差别。临床医生选药,既要把握某一种药的药性,又要能合理评估它对于病人的效果。
目前抑郁症用药缺乏系统的生理指标来明确用药指证,医生的临床经验非常重要。对医生来说,“技艺”高低就在于如何将某种药的疗效发挥到最佳,以及将该药的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患者相信医生,真实的描述自己的状况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未完待续)
小编按:今天为大家介绍了有关抗抑郁药物的种类、用药原则及选药的有关知识,明天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有关其副作用、换药和停药、联合用药的知识,敬请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