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定于每年的10月10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年发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每个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今年的主题可谓是贴合实际,关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的考验。
儿童期的精神卫生儿童期是正常心理开始成长和发育阶段,正处于正常发育时期。由于精神状态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往往缺乏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对各种事物过于敏感。此期儿童可有说谎、逃学、斗殴、甚至吸烟、盗窃等行为和异常行为,且易患儿童期精神疾病。
青少年期精神卫生青少年的心理活动是活跃而波动的阶段,是精神卫生保健最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可出现放荡、出走、流浪、饮酒、吸烟、斗殴、行凶、欺骗和色情行为等。也易患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疾病。
青年期精神卫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青年人进入企业打工已经越来越普遍。打工生活成为现代青年人的重要人生经历,有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的人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怀揣着梦想、带着家人的期盼走进城市、走进工厂、走进企业,为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添砖加瓦,也为个人的理想和生计而努力奋斗。这就不可避免的催生出各种压力:工作压力,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这些压力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年期精神卫生中年期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发育是稳定的阶段。正处于脑力和体力充沛、心理活动活跃和思维丰富较多的时期。日常工作、思考问题和生活处于紧张、兴奋状态。在家庭、夫妻、子女、父母、工作、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诸问题上,易发生矛盾和冲击,这时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可出现紧张或焦虑、抑郁、恐惧兴奋等状态。可诱发抑郁症、神经症和其他精神病。
更年期的精神卫生更年期由于机体生理机能,特别是内分泌系统机能变动,心理活动不稳定、情绪易脆弱、易伤感、易于敏感、激动等,如有子女、婆媳、经济、生活、配偶死亡和其他意外事故等生活事件,最易表现出焦虑、消极、抑郁、哭泣、紧张、惊恐等情感、甚至可有妄想、自伤等行为。有的可患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偏执症和心身疾病等。
老年期的精神卫生老龄期躯体的生理衰老、内分泌系统机能衰退,随着心理活动也逐步减弱或改变,如遇某些生活事件时,如家庭成员分居,经济困难、配偶疾病或死亡和子女问题等,常感孤独、寂寞、悲观、失望、消极、或表现为沉默、少动、怪僻、空想等。智力也可逐渐下降,近事遗忘、思考贫乏等。容易产生老年精神障碍。
在所有的健康问题中,可以说,精神健康是覆盖最广,不分贫富、年龄,对社会所有人都有伤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群可能出现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它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把眼光放到一个具体的焦点上来,探讨我们身边的精神健康问题。
聚焦精神健康——抑郁症“我家在农村,17岁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后,母亲因脑出血需要大量的钱,我一天打两份工,仍然不够家里用,家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赚也填不满。家里没人关心我,我只能一个人在房间里偷偷哭。每天都不开心,觉得自己太没用了,就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终我选择割腕自杀,每次都是偷偷割,割了很多次,也流了很多血,每次割完就用纱布把手腕包起来。一次比一次割得深,但都没死成。我想割腕不行,那就自焚吧,我把柴禾点着了,结果把自家的房子和左邻右舍的房子都烧毁了,我爸把我救了出来……”
这段自述,来自一个抑郁症患者。她很年轻,患上抑郁症的时候更年轻。而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选择。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
医院副主任医师燕利娟表示,根据近几年收治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排在前三位的人群主要为:
公务员、白领等群体(职业压力);
40岁左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阶段的中年女性(家庭压力);
处于婚姻疲劳期的中年男女(婚姻压力)。
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三高人群”如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极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除此之外,面临中高考的学生、50岁左右的更年期女性、从领导职务退休后心理不适应的人群、空巢老人等抑郁情绪和心理问题也较为普遍,如个人不能及时调整减压,就可能进一步发展成抑郁症。
而今,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被抑郁症波及到的人到底有多年轻?
受中国式的“圈养教育”影响,很多小孩性格懦弱,不坚强,不会独立克服困难,很多中小学生因家长逼着学习想不开就想自杀,甚至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也会因抑郁症出现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不能上课。
作为传播健康知识,将国人健康视为自身使命的自媒体平台“双鲸健康”,面对国人精神健康的现状,感到痛心、担忧,同时又有义务传播正确健康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给大家,让我们有效的避免和治疗相关疾病。对于抑郁症,维生素D的作用不可小觑,小编特找到理论依据,为大家进行科普:
维生素D与抑郁症1.维生素D能使一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这些神经递质是抑郁形成生化机制的主导因素,维生素D不足可能导致上述神经递质功能降低。同时维生素D能通过激活胆碱乙酰转移作用碱能系统,而胆碱能系统被认为在情绪障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摘自《维生素D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作者潘丽红、陈燕萍、姚琳、王海华、胡建德)2.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Schneider等报告,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平均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35.1和37.3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5.9pg/ml)。Berk等年报告,维生素D缺乏可能在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外精神病患者中也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现象。Berk等年测定了53名精神病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发现其中58%50nmol/L、11%25nmol/L。Murphy等年对有关妇女抑郁症与维生素D关联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维生素D在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Canji等年检测了名年龄为15-39岁的美国居民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对他们的抑郁状况进行了评定,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50nmol/L人群的抑郁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维生素D水平≥75nmol/L人群(OR=1.85),且呈抑郁状态女性的维生素D缺乏较普遍。Hoang等年在美国达拉斯进行了一项有人参与的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发生关联的横断面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的人群的抑郁症发生风险较低(OR=0.92,95%CI=0.87-0.97),这种相关性在有抑郁症发作史人群中尤为显著。(摘自《维生素D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王雪梅、吴彦、毛旭东)
最后,回归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每个人的全面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心理健康更是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被重视的问题。小编祝愿,每个人白癜风十大专业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