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朋友沐恩喜欢柴静写过的一本书:《看见》。
“每一个人都像一扇窗,每一扇窗通往不一样的世界。”
开设这个专栏,希望它能像一扇窗一样,让你看见一个世界。
抑郁症又一次席卷朋友圈,各种声音肆虐:
“抑郁需要陪伴”、“抑郁是因为没有追求”、“11%的人都有抑郁症”
各类“科普”类的声音扶摇直上......
......
▼
一
其实小编想说“焦虑的情绪谁都会有,在沙发想一夜前途、在旅途想一路归宿、没人能给你答复,毕竟生活不是剧本,没人能给配上字幕......”
以前我最常干的就是:
喝酒、写诗、忘却
写诗、喝酒、忘却
忘却、写诗、喝酒
喝酒、忘却、写诗
.......
周而复始却又乐此不彼。
现在回想起来也很危险啊,不过很幸运的是我是那么热衷的追求“光与影”、追求着纯粹的美好。
诗,烧了写,写了烧
照片,删了拍,拍了删
有段时间每次拿起相机,手都会颤抖,提起笔,就想喝酒....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到一个去西北拍片的机会。
车一直在走,走过了湖泊山丘、路过了白云苍狗、穿越到了人性的背后。
一个人越走越孤单。
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转的飞鸟。
呼喊,也没人听得见。手机,也没有信号。
这时候我最深刻的感受到了——悲伤,是奢侈品!消受不起!快乐,像美梦,引领这我向前!
在戈壁高速行进的过程中,我终于见到了一颗“树”
我隔着车窗,把相机调到了“s”档,摁下了快门,这次手没抖。
在路上的这些夜晚,我内心波澜起伏,我渴望被理解,又害怕暴露在空气;
我渴望振臂高呼,又害怕应者缪缪。
此时,我按下快门、捕捉光影。
此时,我读书,写诗。
这是我唯一的密室,我可以在里面与自己的灵魂亲密,如同小学三年级我第一牵起同桌漂亮女同桌的小手;又如同遇到美丽的姑娘,将我身心引向新大陆。
知道后来,我才知道我之所以焦虑,问题出现在——那就是知识体系缺乏传统之学,很多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看的更透彻,却越走越偏。实质化在于人格化的缺失。
传统学对现代之学引起的残酷竞争、掠夺性发展、人心荒漠都有疗救的作用,这也许才是大众呼唤国学大师的根本原因。
二
在旅途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这样的对话:
“你怎么知道我爸爸妈妈不在家呢?”
“对了,我正要告诉你,我遇见他们啦,我们也在鲁恰玛,正好碰在一起。昨天晚上我和你大哥聊天时,知道你弟弟妹妹莫纳呢,还是第一次莫纳,并且时间又那么长,对你这样年龄的女孩很不容易啊。”
——节选自芭拉杰依·柯拉丹木《驯鹿角上的彩带》,第36页。
是不是一头雾水?
这是鄂温克族的一次日常对话。
解读的关键词是“鲁恰玛”和“莫纳”。鄂温克族生活在山林之中,“鄂温克”在鄂温克语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与驯鹿为伍,以打猎和鹿茸为生。每一年的某个时节,他们会赶着驯鹿带着兽皮离开山林,与外界换取别的生活资料。而“鲁恰玛”指的便是他们与俄罗斯人做皮货生意,莫纳则指留下来守护营地的人员。
再来看上面的这段对话,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在山林之外做皮货生意时遇见了你的爸爸妈妈,知道你们几个孩子留守营地,时间那么长,在深山里独守营地,对于你们女孩子很不容易。
这是鄂温克族老人芭拉杰依古稀之年写的一本书,《驯鹿角上的彩带》。
作者芭拉杰依·柯拉丹木常年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的驯鹿营地,她的母亲是中国使鹿鄂温克族最后一位萨满(萨满,即通灵人,巫师,使鹿鄂温克部落内的神职人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族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上的鲜为人知的细节。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是人类学研究使鹿鄂温克的重要素材。
《驯鹿角上的彩带》描写的是大兴安岭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只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和桦树林茂盛的地方。”他们以狩猎为生,大量使用驯鹿,被称为使鹿部落。
说到作者芭拉杰依你可能比较陌生,但你很有可能见过她的“明星驯鹿”。
她的驯鹿可是上过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之《敖鲁古雅》的!
这只驯鹿的名字是“牛仔裤”。
在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驯鹿牛仔裤》里写过这只驯鹿的故事,它因为吞吃了一条牛仔裤,而有了这个名字:牛仔裤。
驯鹿牛仔裤便是鄂温克族老人芭拉杰依的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