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一个几百人的社群里,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有很多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
在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虚拟世界里,互动非常活跃。
凌晨1、2点,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的爸爸妈妈们还没有睡觉是常事。
他们中有的已经接受了孩子生病的事实,正在积极地配合治疗,同时也在疗愈自己。对于他们来说,闯过了内心里一道又一道坎,才走到今天。
也有的还在迷茫、困顿中自我挣扎,自我撕扯,夹杂着内疚、不安、不甘,以及来自中年人的家庭困境。
少数愿意出来说话的孩子,消极、绝望。
有个孩子说他觉得生活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他舍不得妈妈。
另一个说他已经休学很久了,再去上学恐怕完全跟不上了。
一个十六岁的姑娘,在清晨6点发出一条消息:“他们又在骂我了。”这应该是一个还没有真实了解到孩子病情的家庭,他们看到的是孩子不愿意起床,无法去上学,但没有看到孩子凌晨4点还睡不着觉,她的药物是网友寄给她的,吃了一段时间,她就停药了:没有必要吃了。(非常危险,请勿模仿。药物一定要由专科医生开具,服用请遵医嘱)
当看到她发出来的在手腕上的一道道新伤旧伤的图片,触目惊心,非常心疼。
抑郁科普短片出品单位:医院|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我在之前的推文里,转载过一些来自专业机构以及专家的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视频,每次这类内容的转发量、收藏量从后台来看都很高。也有很多父母给我留言,当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他们心疼、矛盾、困惑,以及自责,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以至于“感觉我自己都在抑郁的边缘”。
说我能感同深受是假的。我试着让自己去理解,但我没有经历过,无法真正地体验那种感受,深沉的爱,刻骨铭心的痛。
在和粉丝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专业的医疗支持,父母自身的思想建设、自我调整、信念也非常的重要,甚至在很多时候决定了孩子康复的进度。也就是说,家属和孩子自身的“自助”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周,我读完了克莱尔·威克斯的《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系列:病理分析卷+演讲访谈卷。她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神经学科医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这套60年代写就的书到现在还非常具有可读性。
(克莱尔·威克斯)
我想,这本书不仅适合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群体阅读,也适合有这类困扰的青少年“自助”阅读。对于没有此类症状,但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缓解压力的人群这本书也会提供帮助。
在这里摘录一些精彩片段:
1、第二种类型的神经衰弱是由一些令人极其不安的问题、冲突、悲伤、内疚或耻辱引发的。长时间的极度内省造成的压力会逐渐地使神经变的敏感,进而使患者在焦虑地进行内省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狂躁,直到他对自身过敏反应的困惑与恐惧也和最初的问题、冲突、悲伤、内疚或羞耻感一样成为令他痛苦的一大根源。事实上,这种困惑与恐惧最后将变成他最大的问题。
2、不管神经衰弱是轻还是重,恐惧都是其发生的根源。冲突、悲伤、内疚或羞耻可能引发神经衰弱,但恐惧很快就后来居上。甚至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也掺杂着恐惧——一种害怕独自面对未来的恐惧。
3、有意识地无所作为意味着放弃抗争,放弃试图控制恐惧的努力以及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来“做些什么”的想法,因为这么做只会让你更紧张,同时他也意味着不要强迫自己像迎接挑战似的去面对每一个障碍,因为这也不是神经衰弱的出路所在。有意识的无所作为意味着归避,意味着迂回,意味着飘然,意味着等待。
(图源:柴知道)
4、面对自己的症状,接受它们在恢复过程中不时复发的可能,并在这样的前提下保持有事可做的状态。
5、坚持一种观点就好比是给了疲惫的大脑一种支撑,它可以让你从无休止的沉思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和精神疲劳中解脱出来。虽然你不可能完全地摆脱痛苦,但知道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还是会给你带来些许的平静和安稳的。
6、强迫症不过是由恐惧和疲劳引发的一种习惯。如果你能这么看,强迫症就不那么可怕了。恐惧一旦消失,留下的则只有记忆,而记忆是会被时间冲淡的。
7、要为清晨恐惧感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并非易事。它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意识恢复的速度快于防御机制重启的速度。清晨的不适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会一整天都难受。
8、我认为完全痊愈是指一个人仍能察觉到症状,感受到恐惧,并能回想起患病时的感受,但这些对他来说都已经无足轻重了。
橙子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