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有关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学科,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致力于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1]。

我国从年逐渐开始积极心理学领域方面的研究,其理念已经渗透进心理治疗、医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社会领域,而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护理学也深受其影响。

有研究发现,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与一种免疫抗体分泌S-IgA的水平变化有关,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动,而消极情绪则相反,因此积极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2]。

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老年抑郁症并不同于一般人的抑郁症,患者经常伴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社会功能缺失,有些老年患者会出现自尊水平降低,导致自残等极端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李爱丽[3]的研究中,将9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予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护理,积极心理护理方案主要有3件感恩的事、运用优势、学会体味、编写自传、驱赶消极和质量控制6个方面,每周至少进行2次电话干预,住院患者每日至少1次面对面干预,两组均干预6周。

干预第1周先对各患者建立相应档案,收集患者基础信息;第2周引导患者发现自身优势,进行问卷调查,写下认为自己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鼓励患者与病友分享、用日记本记录每日发生的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第3~4周组织宣教,告诉患者要心存感激,感恩身边事,引导患者体味人生,并根据自身情况编写自传;干预第5周,组织患者进行负面情绪应对分享,告知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可回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或翻看日记稳定心境,同时鼓励效果差的患者主动寻找积极心理学小组成员进行心理谈话;第6周总结干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改变。

最后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能够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依从性,增强社会功能、自尊水平及认知功能。

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点为慢性迁延不愈、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数精神分裂的患者均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绝望等负性心理,幸福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了疾病频繁复发,生活质量低下。

在江艳霞[4]的研究中就论证了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正性作用。其选择在医院就治的88例精神分裂症,并随机分成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4例,对照组实施精神分裂症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予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研究。

第1周帮助干预对象了解自我,采用讲座的形式,向干预组实施团体性的认知教育,引导干预对象实施心理障碍的自我疏导,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干预对象在扮演过程中,对自身行程更为全面理性的存在价值认知,从而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建立;第3~4周帮助干预对象领悟感恩、懂的珍爱生命,组织干预对象欣赏和学习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影视作品等,激发出干预对象的感恩情绪,体会感恩,深刻领悟自身在这个世界上,受惠于社会、父母、亲友等的关爱,应当珍爱生命,并以积极的态度,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第5~6周,引导干预对象进行以“亲情记忆”、“亲情呼唤”等为主题的讨论与活动,帮助干预对象重温亲情,促使其在与家属亲友的探望过程中积极互动,深化亲情;第7~8周,为干预对象播放励志影视作品,集体阅读和讨论励志类文学作品,鼓励患者写出或说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帮助患者在积极上进的团体氛围中获得对希望及自信的唤起与主动构建。

该研究初步证实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抑郁情绪、获得积极心理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中具备者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对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

脑卒中在我国是全部死因的第一位死亡因素,很多脑卒中患者大都不能接受肢体活动困难的现实,以至于负性情绪较多,缺乏社会良好关系,常表现为急躁、郁闷、强迫、敌视、人际关系敏感、偏激、害怕、精神慌张等心理异常,导致不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生及护士的治疗,使得患者在身体恢复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一定影响。

师淑花[4]研究医院例脑卒中患者分成观察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干预护理,观察组通过每天做两件有意义的事、正念训练、体悟生活、感恩训练,进行为期8周的积极心理干预研究。

两件有意义的事:家属与病人聊天时提示其说出当天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两件事,并考虑有意义的原因。目的在于,让患者思考“做这件事的理由”,进而思考所收获的东西,从而增强患者的自身体悟,消除患者顾虑。

正念训练:

指导患者每日一次在安静的环境,取适宜的体位,全身放松,循环进行深浅呼吸3分钟,“呼气”和“吸气”时长均为3秒钟。

体悟生活:

在聊天时指引患者回味生活中的琐碎的高兴的小事,像是分享和亲人朋友旅游的欢乐、自己工作中值得庆贺的事情,让患者学者感受生活中细小事情的快乐。

感恩训练:

每周一次让患者书写感恩日记,记录令自己激动感激的人或事,不能书写的就口述由家人记录,激发患者生活的积极情绪。

8周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的评估显示,积极心理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卒中后抑郁情绪、负性情绪,提高主观幸福感;能有效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能有效提高卒中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劳动能力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杨紫娟)

参考文献:1.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LabottSM,TelehaMK.Weepingpropensityandtheeffectsoflaboratoryexpressionorinhibition[J].MotivationandEmotion,,20(3):-.3.李爱丽.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自尊水平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17(23):-.4.江艳霞,银华,夏淑慧.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36(6):-.5.师淑花.积极心理干预对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精彩内容推荐:“双心”患者的“特殊”教育,你做到了吗?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夜间病情观察的技巧叙事护理让患者远离焦虑遇到患者有心理问题,你要这么做!温馨提示投稿邮箱:hulizixu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ttm.com/yyzzz/1316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