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自杀的青少年背后首席商业评论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348345644670536&wfr=spider&for=pc

本月中,成都49中16岁男生坠亡事件在经历一系列“反转”之后,最终由官方的监控视频一锤定音,盖章这个年轻的生命确系死于自杀。

这一新闻再次让青少年自杀成为了全网焦点。

尽管早前关于这件事的多方讨论已经在网络上掀起了舆论风暴,但无论立场如何,大多数人至少在一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国内的青少年正经历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直面现状

沸沸扬扬的成都49中事件,在互联网上仿佛还留存余温。

随着公布的监控视频公开,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独自一人走出教室,穿过长廊、割腕,到最后选择跳楼……

在母亲的措辞中,她的孩子“性格开朗”、“自信”、“没有任何异样”。但在隐秘的角落,这个孩子却记录着很多自我否定和贬低的言论,“我天天想着49中楼,一跃解千愁”。

最终,孩子选择用“一跃”的实践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留下不解的父母双亲在突然的噩耗中伤心昏厥。

青少年自杀是个沉重的议题。这样的悲剧,近年来却频频发生。

年4月17日,一个高中生男孩突然从停在卢浦大桥上的车里冲出来,跑向护栏纵身一跃。而紧跟着的女子是男孩的妈妈,拼尽全力只抓住了儿子的一只白色球鞋......

年5月6日晚6点,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身亡。临别前,小女孩留下了这样的字句:“妈妈,对不起,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年5月7日,常州一名14岁女生,因为课业等琐事跟父母争吵,赌气从5楼窗口跳下。

年6月4号,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坠楼身亡。报道称,她坠楼的导火索就是语文老师对她作文的痛批。

年5月6日,河南虞城一名高中生因为作弊被老师批评,写下检讨书后坠楼身亡。

……

每一个的个案背后,都是一条消逝的年轻生命和一个被摧毁的家庭。

自杀,不是一种罕见现象

也许因为相关话题过于敏感,很多人以为“自杀”是一种罕见现象,但事实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的流通爆发,自杀正在变成一种“常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将近80万人的死因是自杀,换算一下,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人因为自杀而离开人世间。而在自杀的人群当中,年轻人自杀的几率最高。数据显示,全球15-29岁年轻人的死亡原因,自杀排在第二位。而其中,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位居全球第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最快乐的时候,他们没有车贷房贷的压力,也不用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少年不再是无忧无虑被人羡慕的群体。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青少年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更有超16%的学生都有轻生的念头。

年百度指数显示,“自杀”的全年搜索指数非常高,而在搜索的人群画像中,19岁及以下人群搜“自杀”的概率最高。

通过各种研究报告和数据证明,我们也不难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不禁让人思考到,明明应该是最快乐的年纪,为什么会产生轻生的念头?青少年们为什么越来越多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被误解的“自杀”

在令人伤痛的数据背后,有很多父母陷入难以置信的悲痛当中:“我好好的孩子,TA怎么就自杀了?”

正值年轻的生命,正是享受青春甚至享受童年的美好阶段,却自己选择将生命戛然而止。现实生活中,面对青少年的这种极端行为,人们过于宽泛地使用“自杀”一词,往往忽视了行为背后隐藏的不同意图。

事实上,孩子并不是突然就想自杀的。刚在网上掀起风暴的成都49中小林同学,在坠亡前些日子就曾有多次用刀割划手臂,其跳楼前写给同学的字条中,有“最近每周哭三次,数次割腕,上过天台”等内容,但是家长、老师和身边同学没有引起重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在走上这条不归路前,都会出现一些言语或行为和一般人不太一样,比如反复开玩笑要自杀、在网上写日记、分享甚至绘制一些与死亡有关的图片。

作家刘亮程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我们只看见最后的那一记打击,更多的伤痕被沉默地埋在了他们心中。

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暴风雨前,也并非毫无征兆。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在想要求救时,却发现“无处诉说”,或是鼓起勇气诉说,却没有引起外界足够的重视。

自杀率与社会发展、文化意识息息相关,它不是在有自杀欲望的人群中产生的,而是产生在我们的社会中。只有尝试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预防,也才有机会挽救更多年轻的生命于无形。

如何拯救年轻的TA们

自杀行为只是心理危机中一种最激烈的表现方式,它揭示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抑郁症、自残、进食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中最刺眼的一角。

在这些人群中,抑郁症成为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杀手”。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小学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9%~3.3%;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8.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

每十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人已经到了重度抑郁!

通过近几年媒体讨论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一方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杀、抑郁等心理问题不只是“心理脆弱”可以解释的;但另一方面,外界习惯于把这些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归结于青少年的“学业压力”。

可是,当我们说学业压力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时候,到底是指什么压力?

是做不完的作业、不会写的题目?还是它们所带来的可怕的后果——比如,来自家长、老师和社会等同评价体系中的责罚、羞辱?是考试分数本身、排名?或者是分数和排名所代表的意义——考得好的是“有价值”的人,而考不好的则是要被淘汰的“无用”之人。

如果只是作业太多、玩的时间太少的话,那为什么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更加严重了?

当家长和学校要求学生把追求成绩变成最内在的动力时,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孩子从出生起就会渴望金钱、渴望完成满分的考卷,他们只是学会了用成绩去交换他们从出生起就最渴望的东西——他人对自己的爱、肯定、关心和尊重。

一旦学习成绩与被爱的价值进行绑定,所有人——包括成绩优秀的孩子——都会因为害怕失去被爱的资格和存在的价值而不得不追逐成绩,为它紧张、焦虑、疯狂。

长期浸淫在唯成绩论的高度竞争文化中,我们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成绩之外存在的价值。于是,学习成绩内化成为人人心中无孔不入却又无法真正排遣的压力。如此价值体系之下,内化的压力并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成年人总以“只要成功考入了大学,一切就会好起来”来迷惑孩子,但却没有告诉他们,成绩之于孩子,就像金钱之于成年人,样貌之于女性,社会地位之于男性——无论那东西是什么,只要它与我们自身存在和被爱的价值进行绑定,那么我们必然会把它刻进骨头里,融入血液里,为它活着,为它奋斗,为它焦虑,也为它死亡。

所以,在重重的“学业压力”之下,我们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作业量、考试难度、学习时间,更需要把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价值从成绩、样貌、财富等条件中解放出来。

如果我们的社会根本就认同丛林法则,不认为成绩落后的孩子有存在的价值,不认为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值得被尊重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ttm.com/yyzzz/13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