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偶然、巧合、琐事与焦虑抑郁性认知模

当前、偶然、巧合、琐事与焦虑抑郁性认知模

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有某些“自动式”的错误认知模式和反应模式。之所以将其称为“自动式”,主要是因为这些认知模式和反应模式就是他们面对外部事物时几乎一成不变的条件反射。而且,这些认知模式和反应模式对于患者患病以及治疗与康复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以下是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就反映了这类认知和反应模式。

第一种现象是,患者及其家人都过分在意当前问题或高估当前面对问题后果的倾向,做出悲观性预测,总是以为当前的状态就代表了未来的状态,甚至以为会永远如此,尤其是当患者病情恶化或疗效不佳时更会如此。例如,有些女性患者在急性治疗期结束转入巩固治疗阶段后,病情的整体趋势向稳定和恢复的方向发展。然而,患者在经前期(即月经前一周左右到月经来潮的数天时间)病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甚至有恶化的迹象。此时,很多患者亲属甚至是患者本人都会非常担心,询问我们,患者的病情是否会越来越重,疾病是否也永无痊愈之日。这种担心和推测恰恰反映了患者及其亲属存在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悲观认知模式,忽略甚至忘记了此前患者的病情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达到了相当好的疗效。与此同时,他们还总是习惯性地做出诸如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医院或经治医生这类焦虑性的行为反应。这类行为反应反映了他们因当前困难而对前期疗效和治疗的否定心理倾向。这样的反应模式不仅会因当时的错误选择而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而且还促使患者形成或强化了他们的不安、不信任他人的心理缺陷。正是这种悲观性认知模式和相应的反应模式导致患者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会因当前微不足道的波折而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淖。我把这种认知和反应模式称作“把当前当永远”,今天不顺利代表永远不顺利,当前状态不好意味着永远不会好起来。

与上述现象非常相似的是,有些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还常将某些偶然出现的问题理解为必然发生的结果,并为此焦虑不安甚至忧心忡忡,进而按照自己的错误理解做出错误的选择。例如,有的患者在较长期服药的某一次服药后出现了一次急性胃痉挛,即认为是那一次服药导致自己“胃寒”而痛,进而坚持要求医生为其减药、停药。患者的逻辑就是:我以前没有服药时,从未发生过这样的胃痉挛,目前的胃痉挛完全是由药物引起的,并得出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结论。另外一名病人则可能会把早晨起床的眩晕感当成此前一天自己从事过以往未曾从事过的体育运动的结果,甚而从此拒绝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他的理解就是,我以前没有从事体育运动时,从来未发生过此种现象,而昨天从事了运动后今天发生这种症状,两者必然是因果关系。其实,这个逻辑致命的缺陷之一就是把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看作是一个在一条平坦轨道上匀速运动的车辆或匀速运转的机器甚至是一块一成不变的顽石。这个逻辑致命的缺陷之二则是将世界上存在着错综复杂关系的事物特别是人这样一个极端复杂的生命体,看作只存在点对点直接联系的事物。实际上,这种认知和反应模式是“把偶然当必然”,认为在时间序列上存在联系的事情之间就一定存在因果联系,即便是偶尔的一次。

与第二种“把偶然当必然”的情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第三种现象,就是他们还容易把一般人认为是巧合的现象理解为存在着某种内在规律性联系的现象,甚至形成彼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推论。例如,当医生对患者的治疗药物做了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剂量或用法的调整之后,患者恰好当天或次日出现了以往不曾出现过的某种变化,如夜眠时间略有增加或减少。这时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会认定这种现象就是药物调整后的直接反应,将本不相干的两件事扯上了因果联系。有时,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病情有自然而轻微的波动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认为这种波动一定是某种外在原因或诱因所致,并把本来无关但在时间顺序上略早于病情波动的事件,认定为相应的原因或诱因:如那天上午吃了一块快餐店的油炸鸡块、喝了一碗西洋参汤等。我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把巧合当规律”。实际上,“把巧合当规律”是在背景性焦虑情绪基础之上的对蛛丝马迹样变化的过度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ttm.com/yfyyz/92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