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抑郁、焦虑障碍诊治

专家讲座:抑郁、焦虑障碍诊治

抑郁与焦虑障碍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国内近期部分地区资料显示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6%,占精神障碍总患病率的2/3。

抑郁障碍有较高的致死性和致残风险。10%~15%的抑郁障碍最终会自杀死亡,在自杀者中抑郁障碍者约占2/3。抑郁障碍患者对抗抑郁药物较排斥,尽管已有充分证据表明药物治疗抑郁障碍是有效的。在临床诊治时,不能忽略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以提高患者对的依从性。

早期识别与筛查抑郁、焦虑障碍

在实际工作中,治疗抑郁、焦虑障碍仍存在许多阻力,如患者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医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识别、诊断。

抑郁筛查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显示,可采用“90秒钟4问题询问法”筛查,其敏感性高达96%,特异性为57%~67%(表1)。

焦虑筛查有学者认为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问题,GAD-7)较为简便实用,但因为焦虑障碍的临床亚型较多,表现不一,因此用GAD-7很难早期筛查出其他焦虑障碍亚型患者。因此,建议临床医师一般先围绕患者的躯体或生理症状,如是否有心慌、气急、多汗、尿频、入睡困难等,然后侧重心理或精神症状,如心神不宁、烦躁不安、莫名紧张和担心等。也可通过4问题询问法来快速筛查(表2)。

注意事项在诊疗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以觉察患者内心的情感活动。即使患者口头上否认有情绪低落、不开心,表示不紧张,但手足无措、言语急促、肢体颤抖、愁眉苦脸、叹息等非言语性的行为活动表现更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情感,例如悲观、自责和绝望等。因此,临床医师的耐心、细心询问和“察颜观色”尤为重要。

表1抑郁症状的简易筛查

问题

过去几周(或几月)是否感到无精打采、伤感,或对生活的乐趣减少了?

除了不开心之外,是否比平时更悲观或想哭?

经常早醒吗(事实上并不需要那么早醒来)?

近来是否经常想到活着没意思?

阳性

每月超过1次以上为阳性

经常或“是”

表2焦虑症状的简易筛查

问题

你认为你是一个容易焦虑或紧张的人吗?

最近一段时间,你是否比平时更感到焦虑或忐忑不安?

是否有一些特殊场合或情景更容易使得你紧张、焦虑?

你曾经有过惊恐发作吗,即突然发生的强烈不适感或心慌、

眩晕、感到憋气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阳性

是(了解是否有焦虑性人格或特质)

是(了解是否有广泛性焦虑)

是(了解是否有恐惧)

有(了解是否有惊恐)

注:如果回答阳性(即是或有)有2项或以上,则需进一步作精神检查或转诊专科医师以明确诊断。

认识治疗抑郁、焦虑障碍的重要性

抑郁与焦虑障碍的低识别率、高误诊率和低治疗率仍然是一个严峻、长期存在的问题。约50%的自杀患者在其自杀前4周内曾看过基层全科医师,其中1/3是在2周内,但35%的全科医师并未诊断出抑郁症,54%的患者事前并未被识别出存在自杀风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约66%的抑郁症患者共病躯体疾病,也有相当高比例的内外科疾病患者共病抑郁。有资料显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2%;同样,糖尿病共病抑郁症的风险也较普通人群增加约20%。

积极有效治疗是关键

抑郁与焦虑障碍是慢性、易复发的精神障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对临床医生来说,在诊治抑郁与焦虑障碍患者时,必要的健康教育也是需要的。应该告诉患者:①有关抑郁与焦虑障碍等心理卫生知识;②强调抗抑郁药治疗抑郁和焦虑的重要性;③药物起效须2~4周;④遵嘱服药;⑤即使感到好转了,仍应继续服药;⑥若准备停用药物,请先征求医生的意见,然后向患者解释为什么不能停(漏)服抗抑郁药的原因(会发生停药综合征);⑦慎用或少用苯二氮类(即安定类)药物。

当然,最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要多理解、支持和同情患者,避免命令式、教导者口吻,学会耐心倾听,这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关键。

认识和治疗抑郁症:从古希腊到如今

古希腊时代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箴言》(Aphorisms)中描述了一种名为忧郁(melancholia)的疾病,该疾病有特殊的躯体和精神症状,表现为恐惧、依赖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那个时代,根据气质学说,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盖仑(Galen)等都认为,忧郁是人体内体液不平衡的结果。从古希腊和罗马时代起,忧郁的治疗方式以水疗最为盛行,直到18世纪。

17世纪

年,英国学者伯顿(Burton)发表著作《解剖忧郁》(TheAnatomyofMelancholy),综合介绍了关于忧郁的各种理论。年,英国人贝克(Baker)第一次用抑郁(depression)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spirit),随后这个说法被生理学和经济学采纳应用。

18世纪-19世纪初

年,法国医生波姆(Pomme)发现一种在富贵阶层中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疲劳、疼痛以及无聊感。悲伤、忧郁等消极情绪破坏了他们的所有乐趣。年,美国医生拉什(Rush)写道“精神疾病的根源来自于脑血管”。那个时期的医生普遍认为,大脑病变是精神疾病的病因所在。年,德国教授海因罗特(Heinroth)提出,饮食、睡眠、运动、空气污染都影响精神健康。

19世纪

弗洛伊德(Freud)等提出客观损失,例如亲友离世或恋爱关系破裂等,可引起抑郁和损失感等主观感受,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他提出,通过长期的心理分析可以治疗抑郁,且不需用药。瑞士学者梅耶尔(Meyer)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郁是个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所引起的反应,并指出应该用“抑郁”这个词来替代“忧郁”。19世纪60年代,“抑郁”一词被收入医学辞典中,用来说明生理上的或隐藏的情绪功能低。

20世纪前半叶

20世纪初,人们治疗抑郁常用巴比妥酸盐,让患者连续昏睡几天。随后发现了电休克治疗(ECT)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状。

直至年,奥地利科学家洛伊(Loewi)发现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他指出,该物质的作用是传递神经冲动电信号。24年后,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诸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了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以改善抑郁患者的社会功能。随后,第一个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被发现。同时,英国科学家发现了5-羟色胺在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血液中浓度下降。20世纪50年代还诞生了另外一种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但接受该类药物治疗时需要遵循严格的饮食规则,否则会有致命的不良反应。

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

年,科学家发现,在传导神经电信号时,5-羟色胺被释放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中,在传导信号之后就被重新吸收入神经元。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特异性阻止5-羟色胺被重新吸收而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等被重新吸收的药物,他们将其命名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今仍为重要的一线治疗药物。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ttm.com/yyzys/79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