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焦虑自己不够优秀,挣得不够多,又找各种借口拖延工作、学习;
我们一边频繁地刷社交网络,二十四小时在线,一边却恐惧与人交流;
我们一边无所事事,一边心浮气躁;
我们既渴望亲密关系,又感到深深的孤独;
是这个时代病了?还是我们病了?
没关系我们带着疑惑来了解。
今天我我们就从拖延开始:
其实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就不再认为社会性的拖延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几年前我也曾把拖延症看成是“时代病”,现在我倒是把“时代病论”看成是目光太狭窄、缺少洞察力的表现。拖延症很可能压根不是网络时代病,而只是转型期要经历的一种阵痛。说起来,这个问题我们曾一路寻根究底,答案却始料未及,剧情有很大的反转。如果第一个小标题里的内容你已见惯不怪,可以从第二个小标题直接看起。1.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多重挑战。
为什么近年来,拖延如此普遍?为什么“拖延症”突然成为我们时代的热词呢?七年来,我跟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成员们,从各个角度思考,阅读、讨论、思考、实践,在漫长的盲人摸象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也探出了这个时代里,让拖延肆虐的几个元凶。每一天,我们都要面临生命中多个领域的挑战:工作、家庭、健康、社交、学习、休闲、保障、兴趣……长大成人,我们被期望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务,而其内容之复杂,远远超过了我们祖先在远古所面对的。对此,大部分人并未接受过系统训练,并未从心理和管理上做好准备。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需要调整进度,做出改动:或提前,或推迟。其中后果消极、无必要的推迟,我们称之为拖延。它本是一种常见现象,也能被自发调节,但在当代主流的文化暗示下,我们很容易把它当做问题、当做能力低下、当做个人缺少价值的表现,甚至当做不可饶恕的过错。由此产生的自责,看似能让我们避免拖延,却往往适得其反,我们的拖延被坏情绪加剧,进入恶性循环:拖延-坏情绪-更加拖延-更坏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遍布着拖延的温床:细分工让我们难以看到整体,难以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吸引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与淘汰机制,让我们为成果患得患失,压力重重;许多任务需要漫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网络更是带来致命一击,当我们有逃避眼前任务的冲动时,它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庇难所:微博、北京皮肤病医院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